python 自定义装饰器实例详解

yipeiwu_com6年前Python基础

本文实例讲述了python 自定义装饰器。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具体如下:

先看一个例子

def deco(func):
  print("before myfunc() called.")
  func()
  print("after myfunc() called.")
  return func
@deco
def myfunc():
  print("myfunc() called.")
# myfunc = deco(myfunc) # 与上面的@deco等价
myfunc()
print("***********")
myfunc()

会发现,输出为

before myfunc() called.
myfunc() called.
after myfunc() called.
myfunc() called.
***********
myfunc() called.

这就是说,装饰器里面的东西只调用了一次,为什么呢?

是因为,在myfunc()函数的定义前面加一句@deco,本质上完全等价于在出现def myfunc()后,先将下面所有内容的首地址传递给func,然后紧接着加上一句 myfunc = deco(myfunc)。执行这句话,表示func代表了本来定义的myfunc()的函数体,同时函数myfunc()的地址传递给deco()函数,即 myfunc -> func,这里就相当于myfunc的值与func的值完全相同了。然后执行装饰器里面的内容,最后返回给func,传递给myfunc。接下来在调用myfunc()的时候,打印输出“myfunc() called”。第二次调用myfunc()函数的时候,依然只打印输出“myfunc() called”。为什么第二次没有执行装饰器里面的内容呢?是因为,myfunc = deco(myfunc)这句话只执行了一次,而这句话,才是真正执行装饰器里面的内容的话。

上面的代码表示,装饰器相当于只对第一次调用他的函数进行了装饰,那么,怎么对每次调用的函数都装饰呢?接着看

def deco(func):
  def wrapper(*args, **kwargs): # *args, **kwargs用于接收func的参数
    print("before myfunc() called.")
    func(*args, **kwargs)
    print("after myfunc() called.")
  return wrapper
@deco
def myfunc(a, b):
  print(a+b)
# myfunc = deco(myfunc) # 与上面的@deco等价
myfunc(1, 2)
print("***********")
myfunc(3, 4)

该代码输出结果为

before myfunc() called.
3
after myfunc() called.
***********
before myfunc() called.
7
after myfunc() called.

我们说了,在myfunc()函数的定义前面加一句@deco,本质上完全等价于在出现def?myfunc()后,先将下面所有内容的首地址传递给func,然后紧接着加上一句 myfunc = deco(myfunc)。执行myfunc(1, 2)命令的时候,myfunc函数体的地址早已经传递给了deco()函数,返回的是wrapper。这是myfunc所代表的地址不再是原来的myfunc的地址,而是wrapper函数的地址。所以,以后凡是出现myfunc()的地方,都是在调用wrapper()函数。即myfunc(1, 2)就是wrapper(1, 2),所以每次调用myfunc()时候,装饰器里面的内容都会被执行了。而wrapper()函数体里面的func,就代表了原来myfunc()的函数体。

怎么进一步理解“在出现def?myfunc()后,先将下面所有内容的首地址传递给func”这句话呢?看:

def deco(func):
  def wrapper(*args, **kwargs): # *args, **kwargs用于接收func的参数
    print("wrapper的地址:", wrapper)
    func(*args, **kwargs)
    print("func的地址:", func)
  return wrapper
@deco
def myfunc(a, b):
  print("myfunc的地址:",myfunc)
  print(a+b)
# myfunc = deco(myfunc) # 与上面的@deco等价
myfunc(1, 2)
print("***********")
print("修改后myfunc的地址:",myfunc)

运行结果:

wrapper的地址: <function deco.<locals>.wrapper at 0x0000023AA9FF58C8>
myfunc的地址: <function deco.<locals>.wrapper at 0x0000023AA9FF58C8>
3
func的地址: <function myfunc at 0x0000023AA9FF5840>
***********
修改后myfunc的地址: <function deco.<locals>.wrapper at 0x0000023AA9FF58C8>

程序执行到myfunc(1,2)的时候,本质上是在执行wrapper(1, 2),于是先输出wrapper的地址,再执行func()函数。执行func()函数的时候,输出myfunc()的地址,(可见,此时myfunc的值与wrapper的是相等),再打印3。当输出func()函数的地址,可见func()函数的地址与myfunc()函数的地址不一样了!!!!这就是说,原来定义的myfunc()函数的函数体,已经属于func了,而不属于myfunc了!!

进一步见证奇迹!!

def deco(func):
  def wrapper(*args, **kwargs): # *args, **kwargs用于接收func的参数
    pass
  return wrapper
@deco
def myfunc(a, b):
  print(a+b)
myfunc(1, 2)

该代码没有任何输出。那是因为,执行myfunc(1, 2)的时候,本质上是执行wrapper(1, 2)。而wrapper(1, 2)又不干任何事情,所以没有输出。至于print(a+b)这句话,他的地址已经属于func了。

带参数的装饰器,可以参见其他文章

更多关于Python相关内容可查看本站专题:《Python数据结构与算法教程》、《Python Socket编程技巧总结》、《Python函数使用技巧总结》、《Python字符串操作技巧汇总》及《Python入门与进阶经典教程

希望本文所述对大家Python程序设计有所帮助。

相关文章

Python中logging.NullHandler 的使用教程

在使用 peewee 框架时,默认是不会出现日志消息的。 from peewee import Model, CharField, DateTimeField, IntegerFie...

Python栈算法的实现与简单应用示例

Python栈算法的实现与简单应用示例

本文实例讲述了Python栈算法的实现与简单应用。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具体如下: 原理: 栈作为一种数据结构,是一种只能在一端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它按照先进后出的原则存储数据,先进入的...

Python3使用xml.dom.minidom和xml.etree模块儿解析xml文件封装函数的方法

总结了一下使用Python对xml文件的解析,用到的模块儿如下: 分别从xml字符串和xml文件转换为xml对象,然后解析xml内容,查询指定信息字段。 from xml.dom.m...

Python中函数参数匹配模型详解

当我们的函数接收参数为任意个,或者不能确定参数个数时,我们,可以利用 * 来定义任意数目的参数,这个函数调用时,其所有不匹配的位置参数会被赋值为元组,我们可以在函数利用循环或索...

Python脚本在Appium库上对移动应用实现自动化测试

 采用Appium进行自动化的功能性测试最酷的一点是,你可以使用具有最适合你的测试工具的任何一门语言来写你的测试代码。大家选择最多的一个测试编程语言就是Python。 使用Ap...